世界各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和深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SOD的化学性质、生物学特性,分子结构,药理,化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一整套快速有效的分离制备及分析鉴定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美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Michelson教授在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1976年6月在法国班生诺斯组织召开的首届超氧化物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讨论会的二集前言中写了这样的一段话:1969年Fridovich和MCcord首先从红细胞中发现了SOD,并发表了关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生物学意义的文章。自此以后,接踵而来的有关活性氧代谢的分子生物学方面一系列的创造性的研究工作,简直可以与1953年Watson和Crick发表有名的DNA双螺旋结构学说后所引起的轰动相比拟。由此可见,SOD的研究在整个生化界造成了很大影响。
我国SOD研究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令人惊讶。80年代以来我国也掀起了一股SOD研究热潮,并于1988年、1990年分别在宁波,兰州召开过两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与此同时,上海,汕头等地也先后召开过多次SOD专题讨论会。因此被称为东方SOD研究热,许多专家,教授以及专业研究人员被这块巨大的磁铁所吸引,所诱惑,他们纷纷加入了SOD研究的行列,研究成果呈直线上升,简直到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仅仅化学文摘(CA)1985—1986年的两年间收载的有关SOD论文高达441篇。1989年美国召开的第五届国际SOD学术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深入进行SOD的科学及应用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